【人民政協報等】
2025年3月3日-11日,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今日(10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閉幕。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工商聯(總商會)主席(會長)、廈門恒興集團董事長柯希平,帶去多份提案。
近日,人民政協報、經濟日報、中國企業報、福建發布、福建電視臺、福建日報、福建政協、廈門廣電、廈門日報、海西晨報等媒體,紛紛報道柯希平委員聲音,關注委員建言獻策。以下為部分媒體報道摘要。
人民政協報
柯希平委員:助力中小企業“借船出海”
“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在全國首推的‘單一窗口’通關模式,讓外貿企業效率極大提升;借助跨境電商和政策紅利,廈門的衛浴、電子元器件等企業去年對東盟的出口增長顯著。”廈門市工商聯主席柯希平委員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外關注,在他看來,這一國家重大戰略切實讓民營企業嘗到了甜頭。
“不少中小企業想‘出海’,但摸不清國外的法律、市場等,如單打獨斗成本高、風險大,大家都希望能‘抱團出海’。”然而,跨境數據流動規則不明確導致數字化業務拓展受阻、出口退稅周期長等問題困擾著不少中小企業。柯希平提出,由政府牽頭,推動大型商協會在海外設立聯絡點,聯合央企提供共享倉儲、法務服務,讓中小企業能“借船出海”。
“簡化中小微企業報關、結匯流程,用數字化打通開放堵點,推動更多城市試點‘跨境數據流動白名單’,在自貿區開展數據跨境安全評估,幫助電商、物流企業合規開展國際業務。”柯希平建議,對引進國際研發機構、高端人才的企業加大稅收優惠;完善外資企業“問題直通車”機制,定期收集外資訴求,協調解決用地、簽證等實際問題,真正做到“走出去”“引進來”的高質量雙向奔赴。(《人民政協報》2025年03月10日第14 版)
福建日報
柯希平:推動僑鄉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完善僑務工作機制,維護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合法權益,匯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創輝煌的強大力量。”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凝僑心匯僑智聚僑力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令福建省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工商聯主席、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柯希平十分振奮。
“福建人常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閩商,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僑親’,改革開放40多年來,福建發展迅猛,僑胞鄉親功不可沒。”柯希平說。數據顯示,福建利用外資中僑資占比超七成,僑企貢獻了全省近一半的進出口貿易額。這些都是僑胞“愛鄉敢拼”的見證,更是福建“以僑為橋”的底氣。福建如何更好引僑資、匯僑智、聚僑力?柯希平表示,打好“情感牌”“政策牌”“創新牌”,讓僑胞回鄉投資“有根可依”,用自貿區、金磚創新基地等平臺提供“超預期服務”,設立僑智孵化器,讓“僑青力量”成為產業升級的新引擎。文化是凝聚僑心的“最大公約數”,閩南文化是福建聯系海外華僑華人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柯希平參與總策劃世界閩南語金曲頒獎盛典暨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大獎賽,致力搭建一個立足閩南本土、輻射全球的平臺。如今賽事已成為全球閩南人的“情感黏合劑”,促進文化認同更好轉化為發展合力。“許多僑胞和我聊天時坦言:回鄉投資,最怕‘開門迎客、關門宰客’。這句話讓我反思:吸引僑資,不能只靠政策優惠,更要靠服務溫度。”柯希平說,廈門市工商聯近年來組織僑企服務專班,設立僑商維權中心,從項目落地到人才引進全程“陪跑”,讓僑胞投資糾紛有處說、困難有人管。當前,福建正加快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和海絲核心區建設,僑臺力量發揮空間巨大。柯希平建議:“搭建僑商回歸綠色通道,在土地、金融、稅收上提供定制化支持;打造僑智共享平臺,邀請僑界科學家、工程師參與福建創新實驗室建設;創新‘以僑引臺’模式,通過僑胞牽線,吸引臺灣青年來閩創業,形成‘僑中有臺、臺中有僑’的融合發展生態。”(2025.3.9《福建日報》要聞 2版)
兩會群像·民營企業家:
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工商聯主席、廈門恒興集團董事長柯希平
在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民營企業家面臨著不少挑戰。為了更好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建議采取措施破解市場公平性問題,對土地、能耗指標等資源建立全國統一的要素交易平臺;加大力度解決執法公正性問題,制定全國統一的涉企行政執法負面清單,簡化涉企行政復議程序等;拓寬渠道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設立“民營企業權益保護委員會”,實施“拖欠民企賬款清零倒逼機制”等,創新舉措加大民營企業權益保護力度。同時,在國家層面設立企業家節日,更好激發民營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熱情。(2025.3.8《福建日報》要聞 6版)
中國企業報
全國政協委員柯希平:
建議優化調整基礎教育資源配置
“學齡人口的變化是當前我國教育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優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不僅是應對人口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廈門市工商聯主席、廈門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柯希平向《中國企業報》透露,今年他帶來了關于調整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提案。
近年來,我國出生人口規模持續下降,學齡人口數量也隨之逐步減少。這一人口結構變化對基礎教育領域產生了顯著影響:一方面,全國多地幼兒園已出現關停潮;另一方面,自2024年起,多地小學生入學人數開始下降,未來十年內,初中和高中在讀人數也將受到波及。面對這一趨勢,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調整顯得尤為迫切。
“然而,目前各地在這一問題上的應對措施仍存在諸多不足,亟需從國家層面加以統籌指導。”柯希平分析,當前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存在著四大主要問題:一是盲目追求公辦校數量的慣性思維。部分地方政府在學齡人口減少的情況下,依然盲目追求公辦學校數量的增加,忽視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續利用。二是學校建設項目規劃未及時調整。缺乏對人口變化趨勢的前瞻性評估,一些地方仍在按原計劃新建學校。三是民辦教育比例壓縮導致資源錯配。部分地方壓縮民辦義務教育比例,導致公辦學位在短時間內變得相對緊張,而民辦教育資源則出現大量閑置,影響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四是缺乏全國性統籌規劃指導。各地在制定基礎教育資源配置規劃時,缺乏統一的長期性、專業性指導意見,在資源調配和學校建設方面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難以形成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體系。(2025.3.6《中國企業報》部分摘要)
COPYRIGHT © 恒興集團 版權所有 閩ICP備08009988號-1 技術支持:35.com